教学教研
当前位置    首页>教学教研>教师发展
听生物老师讲心脏那点事|清华附中望京学校青年教师汇报课
发布时间:2021-03-11
 生命不息,心跳不止。心脏,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它每天24小时都在辛勤地工作。好奇的你一定想知道它是如何工作的吧?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课堂教学实践化、生活化是我们生物教师需要探讨的问题。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望京学校的田爽老师带着初一2班的学生在实验室展开了一节生动有趣的实验课,课题为《输送血液的泵—心脏》,与孩子们一起来揭开心脏的秘密本次实验课还有幸邀请到了朝阳区生物教研员刘颖老师参加了,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助力

 

 

田爽老师的这节公开课以渗透“结构与功能”这一生命观念作为主线,贯穿课程始终。先以血液和血管的复习导入,激发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动力—心脏的学习兴趣,巧设问题引导激发学生思维。而后开展心脏的实验活动,根据心脏的结构设计了具有启发性、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串,步步深入引导突破难点,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的产生过程与脉络关系,变抽象为直观,在纵向深入的同时进行横向联系,清晰透彻的将相关知识融入其中,解释心脏结构。最后在总结的同时恰当切入知识拓展,为学生后续学习开启思维大门。

 

 

课后,我校执行校长车晓佳和教学副校长曹光升组织全体成员展开评课,各位老师对本节公开课中的闪光点给予了一致的赞扬,同时也指出了课堂中需要改进的地方。作为青年教师要更好的把握课堂教学节奏,激发学生的潜能,相信学生的实力,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有效构建知识,保证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总之,作为一名处于新时代中的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敢于创新,更好地研究学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精心设计完成每一节课,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生物课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并拥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次的公开课很好地促进了新任教师的成长,对教师水平的提高具有良好的意义。

 

 

你想看的心脏科普来啦~

在今天的课程中同学们了解到,人体的组织和器官能够正常运转,需要血液中携带的氧气。而血液能在人体内从心脏流向各处,则依赖于心脏的泵血功能。心脏的泵血功能是靠心肌细胞节律性收缩和舒张来实现的,这样能够对血液产生驱动作用。

 

 

 

心脏有四个腔,上方为互不相通的左、右心房,下方为互不相通的左、右心室,同侧的心房与心室是相通的。心房与静脉相通,心室与动脉相通。 当心脏收缩时,血液从心室射入动脉,再被输送到人体的各个组织和器官。心脏舒张时,静脉系统使血液流回心房。这样就完成了血液在体内的循环,就是常说的体循环。

 

 

同学们都面临过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不管是学霸还是学渣,进入考场前都会或多或少地感觉心跳加速呢?我们所说的心跳,其实就是心脏在完成一次收缩和舒张,而对全身进行供血。但是心脏的供血量不是固定的,它可以根据运动、劳动和其他生理需求改变跳动的频率和幅度,以调整供血的量。成年人在运动会参加400米比赛后,心跳会跃升至160次以上;通过和邻居阿姨达成友好合作,大妈们酣畅淋漓地跳完一整套广场舞之后,大概每分钟心跳会增加30次。一颗时刻在“变”的心是健康身体的持续保障。同时,我们的情绪波动也是身体需求之一,心脏也会因其而改变自身跳动的节奏。即使控制情绪的位置在大脑,但如果情绪起伏过大,心脏也会躺枪。据统计,几乎所有的应激性心脏病(心碎综合症)患者都经历过心理或生理的压力冲击,极度悲伤的负面情绪就是主要原因之一。[1]因为情绪激动往往会出现激素忽然飙升的情况,心脏肌肉由于猛然振动会产生不可逆的损伤,导致心脏扭动有所延迟,心脏的挤压运动也会减少,甚至会给部分心脏肌肉留下伤疤,影响心脏的弹性并且阻碍心脏的正常收缩。[2]所以,“心”在情感上的变化没有问题,不过变低落的同时及时恢复拥抱正常阳光,才是保证多彩健康生活的意义所在啊。

 


参考文献

[1] Gianni, M., Dentali, F., Grandi, A. M., Sumner, G., Hiralal, R., & Lonn, E. (2006). Apical ballooning syndrome or takotsubo cardiomyopathy: a systematic review.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7(13), 1523-1529.

[2] Schwarz, K., Ahearn, T., Srinivasan, J., Neil, C. J., Scally, C., Rudd, A., ... & Dawson, D. K. (2017). Alterations in cardiac deformation, timing of contraction and relaxation, and early myocardial fibrosis accompany the apparent recovery of acute stress-induced (Takotsubo) cardiomyopathy: an end to the concept of transienc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Echocardiography, 30(8), 745-755.



撰稿人:田爽


图片:张晨晨

审核:曹光升

编辑:李晶